(邢斌张晓琴/文曾友/图)在广元市昭化区,一场关乎生态与发展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昭化区太公镇太公岭村张家河以及王家镇金帽铺社区张家河、红庙村蔡家沟曾经受到黑臭水体问题困扰,如今逐步得到有效治理,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乡村新画卷铺展开来。
昭化区太公岭村猕猴桃产业园。
治理工程高质量推进
昭化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市中部,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带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难题。过去,太公岭村张家河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底泥淤积等因素,水质恶化,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王家镇的两条河沟也面临类似困境,金帽铺社区张家河、红庙村蔡家沟亟待解决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难题。
面对挑战,昭化区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采用“五维”协同治理模式,全面开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工作。在太公镇太公岭村,控源截污工程为35户住户精心打造“隔油池+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及配套管网,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变废为宝,用于周边农田灌溉,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抓紧内源治理,有效清除了底泥中的污染物和垃圾,从根源上防止水体返黑返臭。强化生态修复工程,采用松木桩护岸约20606米,为河岸筑牢生态防线,投放鲢鱼、青虾等水生生物,水生植物栽种面积约17000平方米,构建起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进一步净化水质。
王家镇的治理工作也有条不紊地推进。控源截污方面,对张家河附近沟道两岸新建管网并接入既有污水检查井,完善王家污水处理站配套管网,确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内源治理方面,进行底泥清淤疏浚,净化水体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方面,新建王家污水处理站尾水潜流湿地、漫滩湿地和生态护岸工程,在蔡家沟沟道种植净化水质植物,并修建溢流堰和挡土墙,既改善了水质,又保护了两岸农田。
为确保治理工程高质量推进,昭化区建立严格的工程施工质量监管体系。广元市昭化生态环境局由主要领导牵头,参与施工图专家评审以及项目实施现场监督检查等,项目全过程接受发改、住建等部门监督。通过项目推进会明确各方职责,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问题,保障项目按时完工。
村民参与共建共享
在整个治理过程中,村民积极参与共建共享。项目谋划阶段,广元市昭化生态环境局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属地镇村及周边群众意见,不断完善治理方案,使其更贴合实际需求。项目建设期间,主动接受村民的工程质量监督,部分村民参与项目建设,让村民成为治理工作的参与者与受益者。项目验收移交后,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治理成效显著。太公镇太公岭村张家河黑臭现象已成为历史,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清澈的河水不仅为1000余亩猕猴桃园区提供了优质的灌溉水源,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围绕太公岭村猕猴桃产业和自然风光打造的农旅综合服务体,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王家镇通过治理,新建无动力污水处理站,采用先进工艺集中处理居民生活污水,达标后排放;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相融合,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暂存间和垃圾分类亭,清理转运水体垃圾,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使水体周边环境焕然一新;与农田防护工程相得益彰,有效保护蔡家沟沟道两岸的基本农田,保障当地农业生产;与水美新村建设相互促进,整治石马水库和山坪塘灌溉渠系,完成生态修复工程,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昭化区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强化质量监管、引导村民参与,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未来,昭化区将继续巩固治理成果,不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让乡村的水更清、景更美、产业更兴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悉,昭化区共投资3200余万元完成3个农村黑臭水体项目治理工作,充分结合农村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