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东 王双双 何流)近年来,凉山州越西县结合医疗、教育、科技帮扶工作实际需要,坚持“输血”“造血”并重,不断提升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综合效应,为越西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开展“组团式”帮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组团式”帮扶正为越西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在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组团式”帮扶工作成果,不仅提升了越西县的医疗水平、教育质量和农业科技含量,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越西县将继续抢抓“组团式”帮扶契机,不断探索创新帮扶模式,让更多群众受益,推动越西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结对+传承”解决“教育提升难” “组团式”帮扶对越西县教育进行“重塑性”“植入式”的帮助,带给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变化与进步,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来自德阳的景亮是2024年到越西支教的一名生物老师,他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同时致力于师带徒工作,助力越西县多位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在他的推动下,生物教研组学术氛围浓厚,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大幅提升。此外,越西县还成立了“何琳名师工作室”“越西县彭丽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的专业指导和经验分享,加速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工作室之间结成团队帮带关系,围绕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越西中学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621人,上线率44.29%,较上年有大幅提升。 教育帮扶团队围绕“课程创新+非遗传承”,打造出一门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课,展现了文化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华茂·彩虹计划”公益项目团队为学校定制音乐教室,提升教育教学硬件水平。凉山州月琴非遗传承人及优秀音乐教师共同授课,学校民族音乐社与宁波学生社团交流合作,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非遗传承与弘扬。创新“非遗文化课”,为越西培养了众多专业与文化兼具的人才,2024年对口高考越西艺体类5人上线,实现教育成果的新突破,也推动了文旅产业发展。
“输血+造血”解决“看病就医难” “努力为越西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是浙江省宁波市医疗帮扶团队赴越西开展工作的初心与使命。 自2022年6月以来,宁波市为越西选派17名医疗人才,医疗团队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获批多项科研项目,提升医院科研教学水平。截至2024年10月,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人次及手术台次显著增长,外转患者下降,实现“三升一降”。 今年,浙江宁波东西部协作援建的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介入诊疗中心正式落成,这是甬凉两地“组团式”帮扶团结协作的新典范,标志着医院在介入诊疗领域开启了崭新篇章,全县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医疗帮扶致力于“服务式”“造血式”帮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和直肠癌筛查,建立培训进修通道,提升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水平,服务群众8万人次。同时,建立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缩短急救转运时间,成功抢救众多患者。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增加医院编制,招聘医学人才,选派骨干进修、培养本土师资队伍,为越西县医疗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人才”解决“产业发展难” 近年来,越西县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充分发挥科技“组团式”帮扶专家作用,集中力量攻克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力提升了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员能力素质。 在越西县的田间地头,时常能看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越西团(以下简称“科技特派团”)的身影。在科技特派团荞麦产业组组长罗晓玲的带领下,对荞麦产业发展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推动荞麦产业提质增效。在深入实地走访、调研了解越西荞麦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越西县的农文旅整合发展项目,提出了在书古镇、越城镇种植红花甜荞的创新思路。在红花甜荞的生长期,产业组深入田间地头,共开展荞麦技术培训3场,培训本土荞麦种植户150人次,指导农户进行生产,确保荞麦丰收,对越西荞麦品种更新换代及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科技特派团肉牛产业组专家人才按照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要求,助力越西肉牛产业健康发展。肉牛产业组运用华中农业大学先进科研技术和肉牛疫病实验室检测能力,开展科技帮扶。累计引进推广7项先进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指导肉牛饲养管理等方面实用技术70多项。结合实施产业人才培养行动,围绕肉牛科学饲养、疾病预防等技术,邀请科技特派团专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6场次,培训1500余人次。建立导师帮带机制,从全县择优选派9名畜牧专业技术人员,与科技特派团专家“结对子”,开展跟踪服务与学习,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的肉牛养殖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