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万明 胡君 3月26日-27日,“看乐山·‘策马扬边’小凉山”采访团走进四川小凉山腹地的马边彝族自治县,茶山叠翠、彝寨新颜、工厂轰鸣、绣娘飞针……一幅产兴业旺、文旅交融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从工厂到茶园,从苗寨到社区,马边用一个个鲜活故事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马边城区航拍图。何为 摄 产业筑基
“资源富县”迈入“产业强县” 在劳动镇工业园区,四川蜀能矿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蜀能”)的磷酸铁锂新材料项目正开足马力生产。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该项目将马边的磷矿资源转化为锂电池核心材料,年产值超10亿元。车间里,彝族青年阿作木果熟练操作着智能化设备:“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高工资,还能学技术!”通过“工业+就业”模式,蜀能带动周边300余名群众转型为产业工人,曾经的“石头经济”正蜕变为绿色增长极。 在雪口山镇曙光社区的蔬菜基地里,村民彭远军指着连片大棚介绍:“我们的青梗菜48小时就能变成冻干食品,直供星巴克和雀巢!”他说的冻干食品由四川德顺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依托“基地+科研”模式,在当地建成2.4万平方米智能大棚,年加工冻干果蔬超千吨,更令人振奋的是,该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的青梅冻干产品,让每斤青梅增值5倍,带动5000人次就业,昔日易地搬迁群众成了“上班族”。 
雪口山镇曙光社区。何为 摄 “采茶要像绣花,一芽两叶最金贵!”在劳动镇马边茶叶现代农业园区,采茶能手手指翻飞,日采鲜叶收入超200元。作为“中国彝茶之乡”,马边建成23万亩生态茶园,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亿元。园区内的木栈道蜿蜒入云,游客可体验采茶制茶,临走时总不忘带上几盒“云雾彝茶”——这片绿叶,已化作22万各族群众的“金叶子”。

采访团观摩茶叶产业园。何为 摄 文旅赋能
彝风苗韵碰撞现代美学 “卡莎莎(彝语:谢谢您)!”走进建设镇福来村,9栋树屋民宿隐于茶田云海间,民宿管家正用彝家迎客歌招待游客。这个由中旅集团打造的度假区,运营三年即成“爆款”,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更妙的是“共享茶园”模式:游客认养茶树,村民代管采摘,手机扫码即可追溯茶叶生长全程。曾经的土墙房变成“诗意栖居地”,村民们笑称:“城里人花钱来帮我们种地!” 民主镇小谷溪村,清溪潺潺穿寨而过,改造后的茶叶加工厂飘出缕缕茶香。2021年,村里引入“谷溪美村”项目,将废弃老屋改造成彝苗文化体验馆,游客可学习刺绣、跳竹竿舞、制作荞麦饼。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选派到小谷溪村的第一书记穆文杰说:“我们正串联周边苗寨、茶山,打造‘廉政教育+非遗体验’线路。”如今,小谷溪的茶叶包装印上了苗家图腾,每斤售价提高 30%,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夜幕下的烟峰镇彝家新寨,篝火映红笑脸,国家级非遗“阿依美格”歌舞正酣。得益于人居环境整治,这里家家通沼气,户户有卫浴,昔日“人畜混居”已成历史。如今,烟峰镇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彝家新寨既是家园,也是景区。

工人正在包装冻干竹笋。何为 摄 “绣美”人生
针线里的乡村振兴 “这幅‘索玛花开’订单要发往上海!”在花间刺绣合作社,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指导绣娘们飞针走线。2015年,她带领30名彝族妇女成立合作社,将传统彝绣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服饰、包袋、装饰画等200余种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更可喜的是“妈妈工坊”模式:绣娘们在家接单,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月均增收3000元。如今,合作社带动周边8个村寨500余名妇女就业,绣针成了“致富金笔”。 民主镇玛瑙苗寨的银匠杨文武,正用古法錾刻苗银胸针。“以前手艺养不活人,现在订单排到三个月后!”寨子里,苗家蜡染体验馆、芦笙制作工坊相继落成,游客可参与从采蓝草到染布的全过程。玛瑙苗寨以其独特的苗族文化吸引游客,通过深度挖掘苗族文化,结合当地旅游发展,带动了群众致富增收。未来,苗寨计划与周边景点结合,打造文旅、农旅融合的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 
彝族刺绣作品。胡君 摄 从蜀能的机器轰鸣到“卡莎莎”民宿的晨雾茶香,从花间刺绣的指尖艺术到谷溪美村的文旅融合,马边乡村振兴的密码,在于找准了“生态优先、产业筑基、文化赋能、治理创新”的融合路径。这里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的复制,而是立足乡土禀赋的创造性转化;不是“等靠要”的被动输血,而是激发内生动力的主动突围。正如苗寨银匠錾刻的纹样——传统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共美,马边正以彝乡特有的韵律,谱写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华章。 |